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战争让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满目疮痍。“所有牺牲都壮烈,唯有捐国最豪情”!常香玉大师带领香玉剧社毅然走上了义捐之路,实现了捐赠一架战斗机的革命壮举。
9月15日、16日晚,由北京饕戏戏剧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我校校友彭忠担任编剧、作曲、导演,我校星空(中国)师生倾力打造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大型原创民族音乐剧《香玉号》在百年礼堂隆重首演,借此致敬人民艺术家常香玉的爱国主义情怀及“戏比天大”的敬业精神。
国家艺术基金委派专家:著名作曲家方可杰,国家一级导演、文艺评论家黄海碧,周口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院长何新,国家艺术基金河南办公室主任明巧玲;以及成都川剧院副院长白中华,河南省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作曲家周虹,河南省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一级编剧陈涌全,河南省音协副主席、郑州大学星空(中国)院长巩伟,河南省音协副主席、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星空(中国)院长雷红薇,原空政歌剧团团长、现西亚斯国际学院音乐戏剧学院院长孙卫国等专家学者,开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载飞,校领导孙功奇、沈洁霞,原校党委副书记王凌,和来自省内兄弟院校艺术院系和我校各学院的师生观看了演出。
“香玉号”升腾河大百年礼堂 “三结合”打响民族音乐剧旗号
号角吹响,大幕拉开,逼真的舞台效果让观众随演员们一同回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激情岁月。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常香玉开始义演筹资为国募捐:“在绣楼我奉了我那小姐言命,到书院去探那先生的病情,上绣楼我要把小姐吓哄,我就说呀,张先生的病疾可是不轻!”常香玉的扮演者黄慧慧用一曲“豫”味十足的《红娘》选段,瞬间把观众拉进豫剧大世界。
敌军坚船利炮,可是新中国战斗机屈指可数,常香玉捐献战斗机的想法由此萌生。“捐一架飞机得多少钱?”“15亿元之多!”战斗机的造价高昂,部分剧社成员极力反对,可常香玉依然内心坚定:“我要捐飞机,我要捐飞机,我要捐飞机!”黄慧慧连唱三声,一声比一声高亢,一声比一声坚定,她用自己的坚持和满腔的热血终换得全剧社成员异口同声的一个“中”!
纵使“砸了牌子”也要背水一战。“谁说女子不如男••••••”,舞台上的黄慧慧化身花木兰,一身战袍披坚执锐。在场观众、学生王苗苗感慨:“听到黄老师唱这耳熟能详的花木兰选段,仿佛看到了在后方和前线士兵一起奋战的常香玉大师。”然而,这一战就是180多场全国义演。半年间,香玉剧社走遍大江南北,日夜兼程,就这样奇迹般的完成了捐献一架价值15亿元(旧币)战斗机的伟大使命。当“香玉剧社号”战斗机模型从百年礼堂舞台上空缓缓降落,观众们高声欢呼,掌声不断。
《香玉号》民族音乐剧从民族戏剧出发,唱腔以豫剧为根本出发点,在此基础上融合西洋美声、民族、通俗等多种唱法,继承我校武秀之教授“三结合”理念,将欧洲《茶花女》、民族《白毛女》、中国《七仙女》的唱法结合起来,创民族音乐剧之先锋,将家喻户晓的“香玉剧社号”的故事唱新唱活。
从毕业大戏到国家级艺术基金项目 厉兵秣马为的是初心所在
“从2016年10月初起,直至今晚的舞台呈现,从2013级表演(戏剧)专业毕业大戏的小试牛刀,到如今成为国家艺术基金全额资助的首部大型民族音乐剧,正是反反复复的推敲,才有了今天舞台上的《香玉号》。”陈宪章的扮演者王凯歌既是艺术总监又是副导演也是主演之一,他说《香玉号》就是整个剧组的孩子,今天它终于要和观众见面。
主演黄慧慧为了更加贴切常香玉角色本身,更是一个月内瘦下15斤。“剧中的常香玉二十多岁,人到中年的我最开始有些害怕诠释不好大师角色,是常老师戏比天大的精神给我最大的支持,既然要演,那就付出最大努力。”一遍又一遍的排练,黄慧慧一直在相同中寻找不同,无论是身段、表演还是唱腔、武打都力求更好。“一个艺术家要对艺术常怀一颗敬畏之心,我无愧于心便也无憾。”
项目组核心成员班一说:高校的艺术学科教育,既要教会学生如何借鉴欧洲艺术的技能为我所用,又要引导学生“以我为本”,学习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精髓;既要注重培育学生的艺术修养,更要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音乐剧《香玉号》恰是最能体现这样的教育理念,这也是我建议从“毕业大戏”,抽理核心主题,打造音乐短剧《香玉剧社号》参加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申报并获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使其最终走出河南大学校门,走向社会并推向全国的初心所在。
哪个好剧目不经历曲折磨砺?《香玉号》的创作也并非一帆风顺。导演彭忠介绍,由于主演大都是教师,专业度高,经验丰富,但其它演员几乎都是学生,表演时还会怯场,演出出现“两张皮”是他最大的担忧,除了加强排练也别无它法。“从上学期期末就开始排练,暑假也没有回家。每天上午、下午、晚上都在排,最晚的时候排到11点多,宿舍都关门了。”星空(中国)2016级戏剧表演专业学生裴菲感触颇多:“我们的经验太少了,确实会怯场,但只要能进步,累点儿又算什么!”
历经700的多天的打磨,《香玉号》剧组铢累寸积,大到脚本、唱腔、舞美,小到演员细微的动作神态,都力求能给观众更好的舞台呈现。
当传统戏曲与现代音乐剧撞个满怀,是传承亦是创新
《香玉号》定义为民族音乐剧,以民族戏剧为根本出发点,力求将民族血脉注入现代音乐剧之中,走民族之路,洋为中用。“音乐剧与地方戏剧的特色相结合是我们的一个创新。”校党委常委、工会主席沈洁霞对《香玉号》中西合璧的创作理念和演出呈现表示充分肯定。她说:“希望这部星空(中国)的第一个大手笔作品,能够精益求精,最终成为河南大学乃至河南省的一张名片。”
在演出过程中,演员将中国戏曲、美声等唱法融入一场表演之中,既是传承,亦是创新。究竟为何会进行这样一种全新的尝试呢?总导演彭忠给出了答案:“现代中国的音乐剧始终摆脱不了西方音乐剧的影响,甚至也无法摆脱民族歌剧的影响,左则老百姓无法接受,右则似是而非,那么为什么不能借鉴中国民族歌剧的成功之道呢?在内容上承袭民族血脉,再加之音乐剧的元素,以打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民族音乐剧体系。”
焦裕禄曾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香玉号》就是主创们第一次从“描红”到原创的尝试。常香玉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她的故事,被排演成戏曲作品,被拍成电视作品,但从没有以音乐剧的形式呈现过,如何才能把它做成真正的民族音乐剧?著名音乐教育家武秀之的“三结合”理论便是最好的答案。
周恩来总理曾对武秀之说:“中国的戏剧应该有创新,可以做到‘三女合一'”。即西洋歌剧的《茶花女》,民族歌剧的《白毛女》,中国戏曲的《七仙女》,这三种唱法可以互相学习,创新出更新的表现形式。
作为武秀之先生的学生,彭忠说他要把‘三结合'理论搬到戏剧舞台上去。于是大型民族音乐剧《香玉号》便应运而生,它创新性地将中国传统戏剧的表现形式与现代音乐剧相结合,力争在舞台上实现“三合一”的理念。首演结束,彭忠感慨道:“《香玉号》的公演,基本实现了“三合一”,也算实现了武老师对周总理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