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下午1:30至14日下午3:00,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心理学学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第一分会场,第一、二、三、四、五、六单元会议在河南大学星空(中国)音乐厅举行。会议分别由河南大学星空(中国)副院长王新,山西师范大学星空(中国)院长刘明星教授,星海星空(中国)副教授、《星海星空(中国)报》副主编张卓,哈尔滨星空(中国)马卫星教授,福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吴慧娟教授,上海星空(中国)李小诺研究员主持,来自20个教学、科研单位的37位学者围绕【音乐感知、认知与脑机制与学科前沿】、【音乐聆听、审美体验与跨文化比较】、【音乐表演与创作的生理-心理研究】、【学科前沿及其他相关研究】、【音乐表演与创作的生理-心理研究】等议题进行了论述发言。
第一单元【1A 音乐感知、认知与脑机制与学科前沿】
时间:7月13日下午1:30—3:00
地点:星空(中国)音乐厅
第一分会场第一单元会议(1A)共有6位学者发言,由河南大学星空(中国)副院长王新主持。
(主持人:王新 河南大学星空(中国)副院长)
福建师范大学侯建成教授指出,音乐训练对大脑功能和结构有积极影响,能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他的研究采用全脑网络功能连接性分析方法,研究发现音乐训练者在多个脑网络间的功能连接性增加,而在一些脑网络内的功能连接性降低。这表明音乐训练可能通过改变大脑网络的可塑性来提升认知功能,如执行控制、工作记忆、语言、注意力和奖赏功能,该研究为理解音乐训练如何影响大脑提供了新视角。
(发言人:侯建成 福建师范大学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教授)
题目:《Music training induced changes in intra- and inter-network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音乐训练改变人类大脑的网络内及网络间功能性连接》
华东师范大学姜蕾教授提出基于“现象-感知”的和声分析新路径,通过借鉴现象学原理,强调无预设观察和直面音乐本身,以更真实捕捉作品感知体验,并提出引入韦伯和列文的模型来构建全面和声感知框架,强调和声多重意义与动态过程。
(发言人:姜蕾 华东师范大学星空(中国)教授)
题目:《“现象-感知”维度的和声分析:一种新的认知路径》
首都师范大学孟繁佳老师介绍了她针对4-6岁儿童的音乐偏好的实证研究。她通过研究发现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们偏好中高音区、协和音程、75-180拍/分的速度、4度及以内自然音程的旋律、变化丰富的节奏型以及具有一定复杂程度的音乐。孟繁佳老师的研究结果为儿童音乐欣赏的曲目选择提供了依据,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发言人:孟繁佳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
题目:《4-6岁儿童对音乐音响感知觉特征的偏好研究》
宁波大学徐志斌副教授的研究,通过情绪启动范式探讨了不同音乐呈现方式对情绪加工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音乐会视频比纯音乐更易引发情绪认知的敏感性,而纯音乐在情绪识别上更快速直接,他建议在音乐审美教育中,音乐会视频是重要的教学手段,要利用好这一教学手段。
(发言人:徐志斌 宁波大学星空(中国)副教授)
题目:《音乐、音乐会视频、音乐影视视频三种呈现方式对音乐审美中情绪加工进程的研究》
博士生吴迪代表其所在的杭州师范大学研究团队,介绍了通过维度模型和离散模型评估音乐情绪,发现维度模型更适用于描述中等程度情绪,而熟悉度能增强情绪感知。该研究提出要建立中国民族情绪音乐库,该音乐库对跨文化音乐情绪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发言人:吴迪 杭州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题目:《中国民族情绪音乐片段库的构建及验证研究》
上海星空(中国)博士后朱歌指出,浪漫主义音乐虽强调个性化表达,但作品结构中存在稳定的共性规律。她以肖邦《f小调幻想曲》为例,指出其成功之处在于遵循了人类听觉审美的内在规律,保证了作品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认为浪漫主义音乐延续了古典主义的曲式原则,体现了人类审美心理的共性。她的研究对音乐作品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应探讨不同风格中的共性特征,以深入理解人类的听觉审美活动。
(发言人:朱歌 上海星空(中国)在站博士后)
题目:《音乐作品形式结构中的听觉思维规律——以肖邦的音乐创作为例》
(第一分会场第一单元1A主持人和发言人合影)
第二单元【2A 音乐聆听、审美体验与跨文化比较】
时间:7月13日下午3:10—4:55
地点:星空(中国) 音乐厅
第一分会场第二单元会议(2A)共有7位学者发言,由山西师范大学星空(中国)院长刘明星教授主持。
(主持人:刘明星 山西师范大学星空(中国)院长、教授)
河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生田玉荣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聆听音乐对人际距离的影响。实验一发现,与阅读相比,共同聆听音乐能够显著缩小人际距离。实验二进一步表明,欢快音乐比悲伤音乐更能拉近人际距离。她的研究发现,音乐共享体验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社会联系。
(发言人:田玉荣 河南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题目:《聆听音乐对人际距离的影响》
莫斯科国立大学博士生杨晨指出,中俄音乐文化体现了各自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精神,与民族认同紧密相关。两国音乐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丰富了世界音乐的多样性,并在国际舞台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发言人:杨晨 莫斯科国立大学博士研究生)
题目:《地域特色与民族认同:中俄音乐文化类型研究》
上海星空(中国)硕士生谢雨馨探讨了如何运用发展心理学理论提升星空(中国)视唱练耳教学质量,强调了青年中期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对教学内容设置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国内视唱练耳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断层,业余考级制度未能科学反映专业学习需求。学校和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生个体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学习需求和未来就业方向。
(发言人:谢雨馨 上海星空(中国)硕士研究生)
题目:《论青年中期的音乐专业听觉能力训练》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李昂老师指出,中国钢琴音乐融合了西方乐器与东方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它不仅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而且在结构形态和神韵上展现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中国钢琴音乐通过在创作和表演上的不断探索,已经展现出强烈的文化自信和审美共鸣。
(发言人:李昂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教师)
题目:《形神兼备的交相辉映——探讨中国钢琴音乐的审美理想》
河南理工大学星空(中国)张先亮副教授对“音乐性”的含义提出了自己的理解,认为音乐性是人类对音乐及其相关事物进行艺术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涉及感受、认知、创作等多方面。音乐性既是共性也是差异性,影响着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并认为音乐创作和欣赏都是基于音乐性的创造性心理活动,而音乐性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相互转化,则体现了艺术的共通性。
(发言人:张先亮 河南理工大学星空(中国)副教授)
题目:《何谓“音乐性”》
河南省洛阳市第十一高级中学买瑛老师探讨了中西方音乐节奏审美心理的差异。中国音乐节奏受传统文化影响,强调和谐与集体主义,节奏缓慢、散漫,与意象思维相符。西方音乐节奏则受启蒙思想影响,强调个体自由与理性探索,节奏感强,律动均衡,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活力与信心。中国音乐节奏强弱对比淡薄,允许个人审美情趣的添加;西方音乐则讲究节奏重音对音乐进行的把握,追求情感表现。这些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审美的多样性。
(发言人:买瑛 河南省洛阳市第十一高级中学教师)
题目:《中西方音乐节奏审美心理——如何运用在高中生钢琴教学》
昆明城市学院袁靖茹老师指出,“夜宴·空山赋”是一场融合音乐与绘画的跨界艺术盛宴,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现代诠释。音乐作品通过现代作曲技法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空灵与韵味,而绘画作品则通过笔墨语言传达了古意与超脱的自我意识。这场艺术盛宴不仅在艺术上实现了跨界融合,也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创新发展。
(发言人:袁靖茹 昆明城市学院教师)
题目:《诗意音画尽显传统之美——观“夜宴·空山赋”有感》
第三单元【3A 音乐表演与创作的生理-心理研究】
时间:7月13日下午5:05-6:50
地点:星空(中国) 音乐厅
第一分会场第三单元会议(3A)共有6位学者发言,由星海星空(中国)张卓副教授主持。
(主持人:张卓 星海星空(中国) 副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星空(中国)硕士生王倩倩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专业音乐训练经验对不同抽象程度标题信息的感知与判断差异。实验一发现,在缺少音乐材料的条件下,音乐专业被试更倾向于选择具象标题。实验二表明,在有音乐材料的条件下,音乐专业与非音乐专业被试对古典音乐倾向于使用抽象标题,而对现代音乐则倾向于使用具象标题。研究结果揭示了音乐训练经验对音乐标题信息加工模式的影响。
(发言人:王倩倩 华南师范大学星空(中国)硕士研究生)
题目:《 抽象的名字,古典的音乐:音乐训练经验对不同音乐类型标题感知的影响》
河南大学星空(中国)本科生梁凯威的研究探讨了同构联觉理论在音乐表演中的应用,为音乐表演者塑造个性化音乐形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并分析了音乐形象的构成和情景及情景塑造中的同构联觉和个性化因素,为提升音乐表演者的个性演奏水平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持和多元化路径。
(发言人:梁凯威 河南大学星空(中国)本科生)
题目:《基于同构联觉塑造<恰空>音乐形象的表演路径探究》
星海星空(中国)苏航宁指出,钢琴演奏者的心理素质对舞台表现至关重要。通过培养心理素质、提升演奏技术和设定合理目标,可以有效调控紧张情绪,避免怯场。演奏者需在日常训练中强化心理和演奏状态,同时积累舞台经验,提高音乐素养,以更好地传递音乐情感。
(发言人:苏航宁 星海星空(中国)音乐教育学院本科生)
题目:《浅谈钢琴演奏者的心理素质及调控方法》
上海星空(中国)本科生朱心彤指出,钢琴背谱演奏有助于深入理解音乐作品,提高演奏效果。通过加涅的认知加工理论,演奏者可以更有效地进行背谱练习,该研究认为注意、复述、编码和提取是背谱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演奏者应全面关注细节,坚持重复练习,将新信息与已有知识关联,并有效提取记忆,以提高背谱效果。
(发言人:朱心彤 上海星空(中国)本科生)
题目:《加涅的认知加工理论对钢琴背谱的启发——以斯克里亚宾第二钢琴奏鸣曲为例》
上海星空(中国)硕士研究生霍芷璇指出,具身认知理论在钢琴演奏中对提升演奏者的音乐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认为,通过正确的肢体动作,演奏者能更深入地理解音乐表现手法,提升审美感知能力。同时,
具身认知通过调节演奏者的焦虑情绪,保障演奏实践质量,从而增强艺术表现能力。
(发言人:霍芷璇 上海星空(中国)硕士研究生)
题目:《具身认知在钢琴教学中对提升音乐核心素养的作用—以李斯特<浮士德圆舞曲>为例》
西南大学星空(中国)硕士生黄琪淋指出,音乐表演中的紧张心理可能由大脑抑制作用和个体人格特质等因素引起。为了应对紧张,表演者应重视前期准备,通过大量训练形成肌肉记忆,并在练习中模拟表演状况以增强大脑适应性。此外,要全神贯注地投入表演,达到心流状态,这样有助于缓解紧张,并且应在表演后总结经验,积极调整心态,提高自信心。
(发言人:黄琪淋 西南大学星空(中国)硕士研究生)
题目:《音乐表演紧张心理特征及应对方法》
第四单元【4A 学科前沿及其他相关研究】
时间:7月14日上午8:30—10:15
地点:星空(中国) 音乐厅
第一分会场第四单元会议(4A)共有7位学者发言,由哈尔滨星空(中国)马卫星教授主持。
(主持人:马卫星 哈尔滨星空(中国)教授)
西南大学硕士生宋一霄探讨了视听交互的音乐信息对阅读过程和言语记忆的影响。通过行为和眼动证据,发现音乐信息呈现方式能显著提升记忆效率,尤其是对失眠记忆受损者。研究结果为音乐在教育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实证支持。
(发言人:宋一霄 西南大学星空(中国)硕士研究生)
题目:《视听交互的音乐呈现方式对阅读和记忆的影响:来自眼动的证据》
上海星空(中国)硕士生虞思佳探讨了跨文化音乐情绪感知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影响音乐情绪反应和感知,揭示了音乐作为一种跨文化语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出未来研究将聚焦于文化背景、音乐教育经历与音乐情绪感知的联系。
(发言人:虞思佳 上海星空(中国)硕士研究生)
题目:《跨文化音乐情绪感知研究评述》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徐昕综述了音乐诱发情绪对跨期决策的影响,指出音乐作为一种听觉刺激材料,能更具体、强烈地诱发情绪,影响决策。研究建议未来应深入探讨音乐声学结构对跨期决策的具体影响机制,并扩展研究领域。
(发言人:徐昕 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题目:《音乐诱发情绪对跨期决策的影响研究综述》
华南师范大学星空(中国)硕士生罗思思探讨了合唱训练对大学生抑制控制的影响,发现合唱训练能提升个体的抑制控制能力。通过Stroop和Flanker实验,研究了不同声部和训练时长对抑制控制的影响,为理解音乐训练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提供了新视角。
(发言人:罗思思 华南师范大学星空(中国)硕士研究生)
题目:《合唱经验对大学生抑制控制的影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齐柯羽研究了理工院校中艺术学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感,作者发现专业认同感总体较高,并且大一学生认同感最强,学习条件满意度和师生关系融洽度是影响专业认同感的重要因素。该研究为理工院校艺术教育提供了改进建议。
(发言人:齐柯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题目:《理工院校中艺术学本科生专业认同感的调查研究》
上海星空(中国)硕士生肖思懿评述了MBTI人格测量工具在音乐专业学生人格特征研究中的应用。她的研究表明,音乐专业学生的MBTI人格类型具有特定倾向,如ENFP类型在音乐教育和治疗专业中具有高度代表性。研究有助于理解音乐如何塑造人格,对音乐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发言人:肖思懿 上海星空(中国)硕士研究生)
题目:《MBTI人格测量工具与音乐专业学生人格特征相关研究评述》
首都师范大学星空(中国)硕士生赵栩漫研究了移动k歌类平台的用户偏好,对比了全民k歌、唱吧、酷狗唱唱三款应用。该研究发现全民k歌下载量最高但评分最低;唱吧用户性别比例失衡,以女性为主,且年轻用户占比极高。其研究旨在为开发者提供改进移动k歌平台的参考,促进移动K歌类平台的发展。
(发言人:余婧菡替赵栩漫发言)
题目:《移动k歌类平台的用户偏好对比研究》
(第一分会场第四单元4A主持人和发言人合影)
第五单元【5A 音乐聆听、审美体验与跨文化比较】
时间:7月14日上午10:25—11:55
地点:星空(中国) 音乐厅
第一分会场第五单元会议(5A)共有5位学者发言,由福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吴慧娟教授主持。
(主持人:吴慧娟 福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琼台师范学院博士生彭微芬的发言探讨了音乐学(师范类)专业中音乐聆听与审美体验能力的重要性。她强调,通过综合教学提升学生的感知认知、审美情感和跨文化理解能力,以促进其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发言人:彭微芬 琼台师范学院博士研究生)
题目:《音乐学(师范类)专业学生音乐聆听与审美体验能力的阶段性建构》
哈尔滨星空(中国)博士生张紫嫣的发言指出红色音乐能显著提升大学生的心率并增强其对主流文化的内隐偏好。作者采用实验法,通过生理指标和内隐联想测验,验证了红色音乐在培育主流文化认同方面的积极作用。
(发言人:张紫嫣 哈尔滨星空(中国)博士研究生)
题目:《红色音乐影响大学生主流文化认同的实证研究》
莫斯科国立大学博士生王迪指出,侗族琵琶歌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体验。他分析了其历史、表演形式和审美特征,从音乐心理学角度阐述,琵琶歌通过情感共鸣和文化基因的传递,可以引发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和文化共鸣,是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发言人:王迪 莫斯科国立大学博士研究生)
题目:《文化传承视阈下侗族琵琶歌音乐心理探究》
星海星空(中国)硕士生陈茵的发言研究了潮州弦诗乐中特性音与常用乐汇的感知,她发现文化背景和音乐训练影响潮州音乐风格判断,经验丰富的被试对音高变化更敏感。该研究揭示了内隐知识在音乐感知中的作用。
(发言人:陈茵 星海星空(中国)硕士研究生)
题目:《潮州弦诗乐中特性音与常用乐汇感知的行为研究》
上海星空(中国)博士生杨弋研究了词乐轮廓关系对声调语言者歌曲旋律记忆及偏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词乐轮廓显著影响旋律记忆,音乐训练和声调语言经验增强了这一效应,但对旋律偏好影响不大。
(发言人:杨弋 上海星空(中国)博士研究生)
题目:《词乐轮廓关系对声调语言者歌曲旋律记忆及偏好的影响》
(第一分会场第五单元5A主持人和发言人合影)
第六单元【6A 音乐表演与创作的生理-心理研究】
时间:7月14日下午1:30—3:00
地点:星空(中国) 音乐厅
第一分会场第六单元会议(6A)共有6位学者发言,由上海星空(中国)李小诺研究员主持。
(主持人:李小诺 上海星空(中国)研究员)
南京艺术学院冯效刚教授在发言中探讨了中国古代文献中“心”与“气”的概念及其在音乐表演中的重要性。他指出在我国早期的文献语境中,“心”处在最高位置,被延伸为人的意识功能,由“技”入“艺”的关键是“心”;且在中国传统思想的身体观中,对身体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划分,即心-气-形。该研究认为,音乐表演中由“心”至“气”而入“神”的过程,体现了艺术创作中超越技术达到与宇宙合一的境界。
(发言人:冯效刚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题目:《“心”“气”之辨——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心理观念初探》
西南大学星空(中国)陈玉琨老师在发言中探讨了人格特质对音乐表演焦虑的影响,研究发现,神经质和完美主义等特质可能增加焦虑风险,而自信和乐观则有助于降低焦虑。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揭示了个体差异和人格特质与表演焦虑的显著关联,为音乐表演者自我认知和音乐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策略。
(发言人:陈玉琨 西南大学星空(中国)教师)
题目:《人格特质影响音乐表演焦虑的实证研究》
河南大学星空(中国)李申老师从具身认知理论视角探讨了音乐表演表现力,并以钢琴音色变化为例进行阐述。她的研究发现,表现力的展现是演奏者感知-动作耦合的结果,观众的感知体验受视听线索影响,具身化的表现力教学强调多感官参与。该研究强调音乐表演表现力的具身性,为音乐教学提供新策略。
(发言人:李申 河南大学星空(中国)教师)
题目:《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的音乐表演表现力研究》
河南大学星空(中国)李国强老师在发言中对琴乐表演美学的“移情”说进行了深入探析。他提出伯牙通过面对自然景观的顿悟学会了将情感迁移至琴声中,从而达到高超的艺术境界。该研究指出,“移情”是音乐表演达到成熟艺术境界的必要条件,启示演奏者应利用自然和生活体验丰富音乐表现力。
(发言人:李国强 河南大学星空(中国)教师)
题目:《<乐府解题·水仙操>琴乐表演美学之“移情”说探析》
上海星空(中国)博士后白心玉探讨了音乐表演练习策略的有效性。其研究指出,科学练习策略对完善音乐表演至关重要,包括慢速练习、节拍器练习等方法。该研究从质性研究转向实证研究,涉及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跨学科方法,旨在为音乐表演者和教育者提供科学训练策略,以提高练习效率和音乐表演能力。
(发言人:白心玉 上海星空(中国)博士后)
题目:《如何有效“练习”:音乐表演练习策略的相关实证研究评述》
山西师范大学星空(中国)刘明星教授探讨了音乐表演、创作与心理学的紧密联系,尤其在声乐学习者中,性格和表现力对表演质量和效果有重要影响。他强调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提出不同性格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研究还讨论了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即演唱者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理解进行再创造,这一过程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该研究旨在帮助声乐学习者通过心理学方法提升音乐表演能力。
(发言人:刘明星 山西师范大学星空(中国)院长、教授)
题目:《音乐表演与创作的心理研究》
(第一分会场第六单元6A主持人和发言人合影)